内网

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最重要的是要热爱科学”讲座总结

日期: 2012-04-13

 

       2010年10月15日下午,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王家槐来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邓祐才报告厅为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们做了题为“最重要的是要热爱科学”的讲座。这是新学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展望事业,探讨人生”系列讲座的第一场,也是初入北大生科的新生第一次有机会能与学界大家面对面,聆听真谛,问道大师。
       王家槐教授出生于上海,1963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学士学位,1979年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同等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生物化学系、哈佛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作访问学者,于1982年与同事们一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曾为首届863钻家委员。现为哈佛大学医学院生化和分子药理学系副教授。王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中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结构、功能和进化,病毒受体及其与病毒表面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等。
       讲座开始时,王教授表示了对青年学生的热情和关爱。他说,跟年轻人在一起可以感受到活力。头发泛白年近七旬的教授仍旧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仍旧热心对青年的关心教育,这是王教授给同学们的第一印象。
王教授的高中时代在上海格致中学度过,那是上海市的优秀中学。高中二年级时的“达尔文主义原理”课程对他的影响深远,从教师生动的讲授中,他了解了生物间的演化关系,树立了研究生物学的志向。进化论的思想一直受用,王教授从事的蛋白质结构研究就与这个思想紧密相关。
       由于自己的数理功底很强又对生物学有浓厚兴趣,王老师报考了生物物理学专业。他一直记得母校中科大的校歌,“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大学严谨的学术氛围和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让他受到鼓舞。“打那以后,我就树立了勤奋学习,要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王老师认为大学时代生活快乐,无忧无虑,全心学习,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时期。我想,在大学期间确实要沉下心来,努力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更重要的是树立人生的信念,就像王教授一样在心中点亮攀登科学高峰的明灯,这盏灯是可以明亮一生的。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是王教授大学时从毛泽东著作中学到的。他把这种战术变为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一段时间内,不要每门课程都平均用力,就针对一门课的一个章节,将它们的相关资料找出来,先“把书读厚”,作认真的研读,总结出来,记录出来,再“把书读薄”。华罗庚先生的这种“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 的治学思想使王教授说他至今仍能对大学时所学的有些知识有清晰的记忆备用,这种扎实的学习方法是功不可没的。
       大学毕业后,王教授有辛被选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在做胰岛素结构测定工作时,由于时处文革时期,只有两年前的外国科研文章可供参考。面对困难的研究条件,王教授与同事们显示出极大的拼搏热情,“那时候中关村只有一个食堂,每天早晨我是第一拨进去的”。他吃过早饭就去实验室工作,等同事来时,他往往已经工作了近一小时。一种爱国的热情,一种用功的坚持终于使这项工作圆满结束。我们了解到即使是现在,王教授依旧坚持在实验室长时间工作。这就是科学家的习惯,一种长期的坚持,一种对源于科学热爱的坚持。
       改革开放后,王教授又有辛被选作去美国留学的访问学者。在威斯康星﹑在哈佛他了解了结构生物学的前沿技术和一些世界先进的研究所。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当威斯康星的教授提出对他的出色工作给予补贴时,王教授拒绝了,他选择另一种形式的“报酬”—利用机会走遍全美国优秀的结构学研究机构,这比较全面地开拓了他的研究视野。这个经历使我明白,科研除了要脚踏实地地实验研究也需要全面地考察,考察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考察同行研究的方式方法,以交流学习的心态从事科学研究就会收获到更广阔的视野﹑更创新的角度,就会受益匪浅。
       竞争,是科研的一个重要特点。要有能力发现新问题更要有能力与同行赛跑高效地做出结果。“的确,科研失败或被人竞争失败是很令人沮丧的,但只要热爱科学事业,就如同唐僧西天取经一样,虽经历艰险但终有成就。”王教授这浅显但精辟的比喻,揭示出竞争对科学家的意义。他举出一些例子和亲身体会。在没有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之前,王教授参加了哈佛关于HIV受体分子CD4的结构研究,当时有十几个机构在竞争此研究。他整整一年没有休息,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结果是此项研究强势的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握手言和,共同发表论文。之后王家槐教授从事的T细胞受体研究同样是压力很大。但面对压力面对困难他告诉我们要认识到科研亦是个很享受的过程。“当我完成一个蛋白质结构时,我去仔细看他每个氨基酸的排列,其中每一原子的位置都很精巧,都很有意义的。感到大自然的魅力”王教授说。这就是历尽艰苦攀上一个高峰时的乐趣。我认识到,王教授并没有把寻找科研中的乐趣当做苦中作乐,他完全地热爱科学,科学研究对象本身就是带给人乐趣的,从而也就没有什么痛苦可言了。
       当王教授回答起关于处理科研与家庭及其他方面的关系问题时,他举了为自己所钦佩的一位前辈Dorothy Crowfoot Hodgkin(女,英国人,196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测定抗恶性贫血症的生化化合物维生素B12及青霉素的结构)的例子。王教授与Hodgkin是忘年之交,他一直被Hodgkin的献身精神感动。即使她的丈夫长期在外国工作,即使她要呵护三个孩子,即使患有严重的关节炎,Hodgkin仍然坚持科研工作,取得十分大的成绩并被许多人敬重。“只要我们热爱科学,就总会找到处理事业与家庭关系的办法。”科学拥有巨大的力量但也意味着从事这一事业的人会有很大牺牲,这会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但从Hodgkin从王家槐从更多科学家的身上同学们都会发现一种名为“献身”的精神。拥有这种可贵的品质需要成为同学们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作为刚刚进入本科阶段的我们,十分关心大学基础课程学习以及研究方向选择的问题。对此,王教授做了详细的回答。他认为基础课程学习一辈子都有用,而大学就恰恰是掌握它们的黄金时期,希望我们抓紧时间,努力掌握基础的知识和课程。“一个好的科学家,每过十几年就可能要换一个研究领域,迎接新的挑战。”王教授这样阐述研究方向选择问题。他本人也是这样去做的,王教授就曾从免疫学研究开始转向了神经科学中的结构学研究。这启示我们要在学习研究当中不断积累经验,但也要寻找一些与已有经验相关的新鲜领域,这样既可以拓展研究范围,同时也在不断努力中增强研究能力。
       王教授还谈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谈及对子女的教育等等方面。喜欢听相声,喜爱看芭蕾,甚至欣赏流行音乐的王教授有着开阔敏锐的思维。他尊重女儿做记录片导演的职业选择,认为不论是干什么都应当有足够的兴趣,有努力坚持在领域中做到最好的目标。
       他对我们北大生科院的同学寄予厚望。王教授觉得做一名北大生科学子是件幸运的事,因为北大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因为生命科学充满着机遇与挑战。
       正如王教授此次讲座的主题“最重要的是要热爱科学”,只有热爱才会有辛勤的探求长期的坚持,只有热爱才会有谦虚的心态不畏失败的勇气,也只有热爱才有可能使我们走向更高更远的征程。
       讲座最后,王家槐教授希望同学们在生命科学领域不断前进。用对科学的热爱,接过前辈传来的火把,高举着它,勇攀科学的高峰。